1935年5月16日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中国的国土被日本侵略军侵占,国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中国人民需要一种能够激励、团结和鼓舞士气的力量,来抵御外敌的侵略。
在这个背景下,田汉作词、聂耳作曲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应运而生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一首民族主义歌曲,歌词和旋律都非常的简洁明了。整首歌只有84个字,用时只有46秒,但是它的激情和感染力却是极强的。

歌曲的歌词中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、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,同时也强调了团结的力量和民族自豪感。
歌曲的旋律则充满了力量感和鼓舞人心的气息,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和决心。
那么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?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两位作词作曲大家!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歌曲,由田汉作词,聂耳作曲。它于1935年5月16日在延安发表,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前身。

田汉,原名田富时,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早年留学日本,回国后曾担任过多个地方的政府官员。在革命时期,田汉积极投身于文艺创作和革命事业中。他的词作风格朴实、慷慨激昂,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情感。
聂耳,原名聂瑞,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农民家庭。早年曾在广州音乐学院学习,后来投身于革命事业。他的音乐作品富有感染力和音乐美感,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爱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在1935年时期的延安创作的。当时,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。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和士气,田汉和聂耳决定合作创作一首革命歌曲。

经过几天的努力,他们创作了这首动人心魄的歌曲。这首歌曲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赞誉,成为了抗日时期的代表性歌曲。
历史背景升华这首歌的灵魂,下面我们再来聊一下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。
创作这首歌曲的时期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,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极度危险之中。
在20世纪30年代,中国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。国民党政府在对抗日本侵略的同时,还要应对内部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。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成立了革命根据地,致力于进行抗日斗争。

然而,由于战争物资的匮乏和社会动荡的加剧,共产党在经济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。同时,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迫害,加剧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。
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 - 这句话是歌曲的开头,它呼唤所有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。这里的“做奴隶”是指接受外敌的统治和摆布。
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! - 这句话呼唤人们为了保卫祖国,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出来。将血肉化为新的长城,意味着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。
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, - 这句话指出中国民族正处于危急时刻,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。

每个人在面对危机时都必须做出选择,要么被动地接受压迫和屈辱,要么勇敢地拼搏和抵抗。
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危难,我们只有两种选择:投降或者抗战。“投降”是指放弃抵抗,顺从外敌,而“抗战”则是指团结起来,勇敢地进行抵抗。我们要走的自然是前一条道路!
歌词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、追求自由的决心和信念,旋律简短而有力,易于传唱,迅速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歌曲。

至今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仍然被广泛地演唱和传颂,成为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。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中国的国歌,更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。
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,这首歌代表了民族自豪感、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。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,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