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标签:
首页 > 常识 >

土笋冻制作方法(莆田美食:土笋冻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16 18:59:03    


土笋冻的原料为土笋,学名可口革囊星虫,俗称海蛆、海丁、土笋等,是一种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多种氨基酸和钙、磷、铁等微量元素以及能够调节大脑功能的牛磺酸等多种成分,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的高蛋白海产食品,故有“海滩香肠”之美誉,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。土笋生于江河入海处的滩涂上,其外形粗陋,颜色黑褐色,粗细不一。其状:粗时如食指,细时如麦秆,约有拇指长短,尾部还拖着一条长一二寸、细如火柴梗、伸缩自如的“尾巴”,神似一条蠕动的“蚯蚓”。

土笋是一种广盐性动物,不仅肉质脆嫩、味道鲜美,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、食疗价值,能够调节机体多种机能。我国多种药典均有记载:星虫,性寒、味甘、咸,具有滋阴降火、清肺补虚、活血强身及补肾养颜等功能,可治疗骨蒸潮热、阴虚盗汗、肺虚喘咳、胸闷痰多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,对治疗肺痨咳嗽、神经衰弱、小儿脾虚与肾亏而夜尿频繁等症均有效果。

关于土笋,明代屠本峻《闽中海错疏》、明末谢肇淛《五杂俎》、清代周亮工《闽小记》均有记载。1658年,周亮工在《闽小记》一文记载:“予在闽常食土笋冻,味甚鲜异,但闻其生于海滨,形类蚯蚓,终不识作何状。后阅宁波志,沙噀,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,头长可五六寸许,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,无皮骨,但能蠕动,触之则缩,小如桃栗,徐复臃肿,其涎腥,杂五辣煮之,脆美为上味,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,闽人误呼为笋云,予姻有肥而无骨者,子以沙噀呼之,众初不解,后视此咸为匿笑,沙噀性大寒,多食能令人暴下,谢在杭作泥笋,乐清人呼为沙蒜。”据此可知,360多年前土笋冻已是一种盛行市井的小吃,周亮工是最早述及“土笋冻”一词之人。

土笋冻的制作过程可归纳为“洗、碾、煮、冻”四道程序。洗,即清洗土笋。将新鲜的土笋提前泡在清水盆中静置,让其吐尽体内的沙泥等杂质,再用双手将一只只土笋就着清水洗净土笋表面的杂质,直至土笋呈白亮色方可。碾,即碾压土笋。经过初洗后的土笋,将其置于室外条石上,再用石槌不断碾磨,清除其内脏,重复碾洗数遍,直至清洗干净。煮,即熬煮土笋,将洗净的土笋置于锅中,加入适量的井水(水量要视土笋的量而定),再加入适量的盐、味精、糖,以烈火猛烧,且不停地搅拌,直至汤成胶状为止,此过程要掌握一定的火候。冻,即冷冻土笋。将煮好的土笋和汤汁分别装入每个小碗里(现有制式碗具),将其置于荫凉通风处自然凝结;若逢夏秋季节,则待小碗凉至常温后,再将其置于冰柜内凝冻,如此土笋冻就做好了。

土笋冻制作的成功与否,当地人自有一套检验的方法,他们用一双竹筷夹起,冻皮的外部滑溜易掉,且在盘中能“蹦跳”两下,说明此等土笋冻比较脆嫩,味道也鲜美;若缺乏弹性,说明不够新鲜,做的不地道。上好的土笋冻成色白亮没丝毫腥味,夹起一片土笋冻,蘸上蒜蓉、酱、醋等调汁,送入口中,那种感觉是凉凉的、胶源是润润的、土笋是脆脆的。

当然,土笋的吃法很多,除了制成土笋冻外,还可以炒食、煮汤,或跟洋参、瘦肉等一起煲汤做成药膳,是补肾壮阳的极品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