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肉炸酱

炸酱面
如果你能耐心、认真、看完下面烹饪老师的详细讲解,做好的肉炸酱,肯定比饭店做得好吃,因为饭店的大厨是不会下这么大的力气,费这么大的功夫去做这道售价极低的面食调和的。下面就从使用的原料、调料讲起。

大红袍花椒

食用油

炸炼好后滤去花椒----颜色有点深的花椒油
一、 浓花椒油的加工
现在讲的花椒油不是川菜现今流行的用藤椒原料榨取的花椒油。是北方民俗“若要香、花椒油、葱蒜姜”中的花椒油。
食用油1000克、大红袍花椒30克或普通花椒50克,一同放入锅中上火加热至花椒微黑色,关火捞出花椒及锅底的花椒籽沉渣后备用。
操作要点:1. 花椒油的加热制作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,时间加长效果更好,如花椒加热的时间太短,它的香味就不能够充分地溶解出来。
2.加工过程中要不断地搅动,尤其到后期,更要勤搅动,花椒才能受热均匀。
3.炸制欠火,花椒呈黄红色时,香味少麻味重;过火花椒呈焦黑色时,香味少苦味重;只有花椒呈微黑色或灰黑色的浅黑色时,香味最浓郁风味最好。
4.花椒油的加工油量越大,火候越好掌握。
二、 去皮猪肉的加工准备
1.喜欢肥点,选用中腰五花肉;喜欢瘦点,选用前腿上脑部位、脊背部位、后腿臀尖和大腿部位。如选用肉组织纤维粗老的其他部位,炒肉变色后需加水,用小火炖软后再与炒好的酱汁结合。

猪五花肉

猪上脑肉

猪脊背部位

猪后大腿肉
2.猪肉切1厘米大小的丁状,如肉与酱的比例肉多,肉丁就切得大一点;肉少酱多,肉丁就切得略小一点。

猪五花肉丁
三、 酱料、葱、蒜、姜、菜码小料的准备
1.面酱、甜面酱、黄酱、黄豆酱、豆瓣酱、大酱、老黑酱等豆类、粮食发酵酿制加工的酱料均可。水产海鲜品加工的虾酱、蚝酱、柱候酱等不宜做炸酱使用。酱料加清水(用鲜汤更好)澥开成半流质糊状。如酱料呈浓稠泥块,遇热油时会表面脱水凝成块状,不利于分解溶出酱香味。

黄豆酱

甜面酱

黄酱

红油黄酱
2.大葱白切1厘米左右的见方丁。

大葱丁
3.大蒜拍扁切刴成绿豆粒大小的丁。

大蒜粒
4.姜去皮切约1毫米见方的颗粒。

姜末
5. (1)生菜码:黄瓜丝、心里美萝卜丝、胡萝卜丝、象牙白萝卜丝、水萝卜丝、莴笋丝、包菜丝、生菜等
(2)熟菜码:黄豆芽、绿豆芽、芹菜丁、白菜丝、烫韭菜、扁豆角丝、千张丝、香菇条、青豆瓣、花生碎等
(3)小料:葱白丝、大蒜瓣、青蒜苗末、香椿末、辣椒油、醋、腐乳等
以上菜码小料可备4~13种(四平八稳、十全十美、十三太保)上桌配食。

炸酱面加菜码

炸酱面加菜码

炸酱面加菜码

炸酱面加菜码

炸酱面加菜码
四、 各种用料的用量配比
1.花椒油的用量以炒酱和炒肉时不粘锅为度,可采用每次少放,多次添加的放油法。最好使用不粘锅,既不用担心炒酱糊锅,又可实现用油自由。
2.肉酱的比例,以干黄酱的浓度, 1斤肉、1斤酱为基础。亦可2斤肉、1斤酱或1斤肉、2斤酱,比例配合由人。
3.炝锅用葱蒜姜用量,不包括佐食的小料。
(1)葱白使用量是肉酱之和的3~5%,勿少多更好。
(2)蒜粒使用量是肉酱之和的2~3%,勿少多更好。
(3)姜末使用量是肉酱之和的1%,勿少多更好。

五、炒肉炸酱的操作步骤
1.锅中油适量,油热后放人葱姜,小火不停顿翻搅煸炒至金黄色,边缘红色可,但不要焦糊,发黑则苦。
2.放入半流质糊状的酱料,不停顿地贴着锅底推搅,如粘锅就再加点油,锅中有一定的油量,温度才能达到酱料中的成分转化成香味的麦芽酚、麦芽酪。操作中锅中酱汁一直翻均匀的油泡,如果用的锅铲柄短及火力较大的话,建议带上手套,防止溅起的酱汁烫手。翻搅至能闻到酱香味,将锅端离火口。
3.另换锅后,锅中放入适量的油,如肉肥油量就少一点,肉瘦油量就略多点儿。把握不准油量,可先少放,然后再添加。锅中油热后,放入姜末,加热至姜末水花一落,就放入肉丁煸炒,把肉丁煸炒到变色,肥肉略有出油的时候,放入料酒或醋,煸炒至蒸发,可去腥增香。
4.把煸炒好的肉丁,再放到我们刚才炒好的酱汁锅里,然后把酱汁锅再上火。锅中的酱汁如果浓稠度高,就加水,然后调整肉酱的味道。感觉咸度不够就加盐,白糖可根据地区口味习惯,来确定添加与否。如加糖又有放糖不甜和有甜回口之分,放入整个酱料的1%-3%的糖量,虽然几乎吃不出甜味,但有使各种呈味融合,使酱香味更醇厚浓郁的矫味作用。放入5%以上的糖量,就能明显吃出甜味。还可以根据食者的口味,加入味精、鸡精来增加鲜味。调好味后把肉酱盛出即可。
六、为什么不能把葱蒜姜一起煸炒炝锅,然后将肉与酱一起或先后放入加热烹制。
1.厨房术语“姜长、蒜短、葱中间”,因为葱蒜姜的密度和组织结构的差异,姜出味所需时间长,蒜出味所需时间短,葱出味所需时间居姜蒜之间。所以很多厨者做菜时,先放姜、再放葱、最后放蒜。但是,葱蒜姜都有高温短时间加热,容易激发出香味成分,葱蒜的香味成分出来的快,挥发损失也快,葱蒜的香味大多数是脂溶性的,溶解在油中,则挥发度可大大降低,香味的保存度大大提高。而姜的鲜香味大多数是水溶性的,溶解在水中,则挥发度可大大降低,保存度大大提高。
2.姜的密度大溶解出味所需时间长, 形体大的姜,食用时,干柴口感咀嚼难度大。所以切成碎小的形态,就可达到更好的调味和食用效果。
3.肉丁与酱一同下锅,或酱料先下锅,肉丁后下锅的操作顺序时,因为酱中有大量水分的存在,达不到肉丁煸炒时的火候要求;如先放肉煸炒好后,再放酱煸炒,酱炒好后肉丁早就炒老了。如果肉质较老,后放酱,在肉软化之前,必须不停顿的搅动,否则极易糊锅。